附件1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终期科普
绩效自评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2023年,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长期面上大中小学生、周边社区群众、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发展中国家科技工作者等公众开放,提供核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普服务,全年累计开放天数为286天,讲解服务183次,接待各类群众参观4000余人次。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基地坚定贯彻落实《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深入挖掘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资源,通过举办系列科普讲座、科普进校园、科普展览、核资源测试技术实操等活动,共计十余次,携手南昌市新庐小学、九江市永修县九合中学、江西省地质学会、江西省核学会、九三学社等单位/部门共同举办科普活动10次,累计服务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次,活动得到了中小学和各级学会的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成效,积极发挥了科普助力“双减”的作用。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基地充分发挥国家级实验室的平台优势,围绕“核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普知识,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世界水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周边中小学、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科普活动11次,累计参加人数超过4500人次。在全国科普日,基地与南昌市新庐小学联合开展“化石的秘密”科普活动,通过系列讲座、近距离观察化石标本、化石标本鉴定等形式,吸引了300余名小学生参加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基地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培训基地,2023年面向尼日利亚、叙利亚、南苏丹、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津巴布韦、加纳、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古巴和委内瑞拉等23个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工作者和政府官员系列科普活动,累计参加人数超500人次。在国家安全日之际,基地联合九三学社开展了国家安全主题科普活动,吸引了近百余位社员与家属参加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大家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同时,基地充分依托大型科研仪器普通,联合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和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开展5次“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科普教育活动,参加人数超1000人次,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培养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激励青少年树立崇尚科学、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基地利用官网网站、实验室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不定期向公众发布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和基地科普资源建设情况,累计发布信息100余条,点击浏览量超过3万余次,其他媒体转载超过1千余次。此外,基地每季度向公众发布《核资源与环境科技动态》期刊,包含科学研究、国内外动态、科技工作者与科普知识等内容。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本年度,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94次,其中科普展厅志愿服务183次,科普进校园科普宣传志愿服务11次。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实验室高度重视科普教育活动,2023年度,列支20万余元用于展教资源更新、科普设备升级、场馆修缮、专家劳务发放等工作,极力保障基地的科普活动顺利开展。基地组建了一支19名在职教职工的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3人,另外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3名国内外知名的科普专家指导基地的科普活动。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基地依托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势资源,围绕“核资源与环境”开展了广泛的科普教育活动,向青少年展示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发挥科学家的榜样力量,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和树立热爱科学、科技报国的理想。(1)通过科普展厅核工业“开业之石”的背后故事,向公众讲述核工业的起源与发展,弘扬老一辈核工业工作者的艰苦奋斗、铀矿报国的精神。(2)通过核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向公众讲述我国核能发电、核技术工程、核聚变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消除公众对核能的恐惧心理。(3)通过大型科研仪器平台演示与实操,向公众展示科技工作者的日常和科技创新的途径,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三、问题不足

基地在建设运营、科普活动开展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专门科普素材和设施较少,专业科普人员骨干。基地依托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由于实验室以科学研究为主业,没有专门的建设科普素材和设施,导致中小学生来基地科普时接受能力较弱。另外,现有的科普队伍主要是实验室教师兼职,缺乏专业性强的科普骨干。

2)基地与周边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社区等机构的沟通机制不够完善,对这些单位的科普需求不够了解,未建立长期的科普合作关系,导致基地下基层、进社区、进校园的科普活动次数尚不足,科普活动影响力不够广泛。

四、工作建议

希望上级部门和依托单位进一步支持科普基地建设,特别是能够在经费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提升科普场所条件,对科普队伍进行统一培训,提升科普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