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泽

发布者:秦欢欢发布时间:2024-07-04浏览次数:15

姓名:

林少泽

性别:

职称:

助理研究员

学位:

博士

电话:

13684811211

传真:


Email

linshaoze@ecut.edu.cn

邮编:

330013

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经开区广兰大道418

简   历:

林少泽,广东汕头人,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基金、中央高校创新人才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学习经历:

·2010.9–2016.7合肥工业大学, 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6.9–2010.7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勘查专业,本科

其中:

·2014.9–2015.9,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20197- 至今, 东华理工大学, 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助理研究员

·20167- 20197, 重庆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区域构造变形分析

·构造同位素年代学

·断裂构造与动力学

招生专业:

·0709地质学

·0818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57资源与环境

获奖及荣誉:

·2017年获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三等奖

·2018年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2024/01 -2027/1232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合作项目,2019/01-2023/1226.25万元。

3.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21/01-2022/12, 4万元。

4.东华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20/01-2024/1210万元。

5.重庆市留创计划创新项目,2019/01-2019/125万元。

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2019/01-2020/125万元。

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2017/09-2019/095元。

8.中央高校创新人才专项,2016/09-2018/0910万元。

9.重庆市地质矿产研究院横向科研项目,2019/03-2019/099.5万元。

代表论著:

(1) Lin Shaoze, Xie Chenglong, Xiang Biwei, Wang Wei, Liu Cheng, Li Hailong, Li Peng, 2021. Abrupt shift from trench-parallel to trench-perpendicular backarc extension: Evidence from the Kalaqin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in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Gondwana Research, 95:113-133.

(2)林少泽, 向必伟, 赵田, 谢成龙. 2019. 北大别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动形式数值模拟研究. 地质学报, 93(4):791-803.

(3)林少泽, 谢成龙, 向必伟, 赵田, 朱光. 2019. 华北克拉通北缘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构造演化过程与形成模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3(1). 1-16.

(4)林少泽, 谢成龙, 向必伟, 赵田, 朱光. 2018. 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形成时代的锆石年代学制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2(3), 570-586.

(5)林少泽, 朱光, 赵田, 宋利宏, 刘备. 2015. 燕山构造带北部喀喇沁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分析. 地质科学, 50(1): 30-49.

(6)林少泽, 朱光, 赵田, 宋利宏, 刘备. 2014. 燕山地区喀喇沁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特征与发育机制. 科学通报, 59(32): 3174-3189.

(7) Lin Shaoze, Zhu Guang, Yan Lejia, Song Lihong, Liu Bei. 2013. Structural and 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a Late Paleozoic shortening event in the Yanshan Tectonic Bel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8(32): 3922-3936.

(8)林少泽, 朱光, 严乐佳, 宋利宏, 刘备. 2013. 燕山构造带晚古生代挤压变形事件的构造与年代学证据. 科学通报, 58(34): 3597-3609.

(9)林少泽, 朱光, 严乐佳, 姜芹芹, 赵田. 2013. 胶东地区玲珑岩基隆升机制探讨地质论评, 59(5): 832-844.